米乐m62019年才过去了不到两月,我的朋友圈就被各种似是而非的医学健康类新闻刷了好几次屏:疫苗其实很危险啦,癌症“又”被治愈了……有些新闻可能不是刻意造谣,但由于宣传失实,导致了以讹传讹,你要一不小心信了它,就亏大了。
面对新闻里的各种医学健康类“科学新发现”,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它是否可信?
为此,我总结了一个针对这类新闻的提问流程图,几个问题下来可以对其可信度有个基本的把握。就是这幅图,请大家自取:
一项研究在学术期刊上的发表,意味着它通过了学界同行的评审,其结论是有严谨靠谱的实验证据支持的。
当然,并非所有发表了的研究都绝对靠谱(不然也不会有各种学术造假风波了),但发表论文的同行评审制度是科学界最基本的研究质量保障。但如果一项研究没有发表,那么它一定没有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因此其可信度不好保证。
如何判断新闻里的生物医学类研究是否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呢?通常,我会找到这项研究里某个关键词的英文,然后去一个叫PubMed的网站(ncbi.nlm.nih.gov/pubmed/)上搜一搜,看看有没有来自该科研团队的论文。
PubMed其实是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开发的一个生物医学类文献数据库。因为它的文献收录很全面,所以是生物医学领域最常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不能说在PubMed上查到的就一定靠谱(毕竟不是所有收录的期刊质量都很高),但要是在PubMed上都查不到相关研究的论文,那么基本可以认为这项研究的结论不能完全相信了。
如果这项研究是在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米乐m6、医院、药厂研发部门等正规科研机构进行的,其涉及的临床试验(如果有的话)也经过了正规的注册,那么没有发表,有可能是因为科研尚在进行中。这种情况下,我会持观望态度——这个研究的结论到底是啥,还要等到研究完成论文发表了才能确定。
国际临床试验登记信息可以在这里查询:clinicaltrials.gov)
但是,如果这项研究压根儿不是在正规科研机构进行的,或者涉及到临床试验却没有进行正规的注册,这就非常值得玩味了米乐m6。
毕竟,现代生物医学科研通常相当烧钱,没有正规科研机构提供的专业场所和仪器设备,自己捣鼓出来成果的可能性相当低。而临床试验不注册这种事情,往往意味着缺乏关键的临床前数据,或者试验设计不合理,甚至有可能是凭空编造。
因此,若是发现新闻里的“医学新发现”压根儿不是来自正规科研机构,或者临床试验没有正规注册,那么极有可能是忽悠,最好别信。
如果新闻里的发现来自已经发表的论文,那么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看看研究数据的来源。对于生物医学科研来说,其研究数据来源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来自人体,或者说临床研究;二是来自动物或体外实验。
关于临床研究,我们放到后面细说,先说动物或体外实验。这类研究虽然非常重要,但其结论并不一定能直接应用于人体。
打个比方米乐m6,人体就像一台商用服务器,功能强大、结构复杂。我们想研究这种服务器是怎么工作的,但又不能把它给拆了。怎么办?
于是科学家们就退而求其次,去研究其它哺乳动物,比如猴子、猫、老鼠等。它们就像是个人电脑,没有商用服务器那么强大复杂,但基本原理差不太多,拆几台看看也是可以的。
可是个人电脑还是挺复杂的,里面有些布线、原理等等不好研究。于是科学家们又去研究青蛙、鱼类等——它们不属于哺乳动物,但和哺乳动物一样同属于脊椎动物。如果哺乳动物是个人电脑的话米乐m6,青蛙和鱼类就像是智能手机——基本原理和电脑类似,但是更简单,也更好研究。
还有的科学家会去研究果蝇、线虫等无脊椎动物——它们可能也就是一个可编程的智能计算器,比起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简直简单得不值一提,但有些基本原理却是共通的。
此外还有在培养基里进行的体外实验——这就好像一块自己布线的电路板,可以用来试验各种在整机里不方便尝试的操作。
在动物和体外实验里获得的结论,就好像在电路板、智能计算器、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里研究出来的程序。这些程序可以直接在商用服务器上使用吗?有的可能可以,有的可能需要经过很多的修改,而更多的可能其实并不适用。
事实上,在动物和体外实验中做出的生物学发现几乎天天都有,但其中有应用价值能够被选择进入临床试验的寥寥无几。即便进入了临床试验,也有可能因为有副作用、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其它原因最终无法应用于人类。
因此,如果大新闻里的“科学新发现”是在动物或体外实验中得出的,即便是已经发表的优质科研,我们最好也不要高兴得太早,而是多观望一下——且不说它很可能没法在人类里应用,即便可以,等到一系列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完成米乐m6,估计至少也是十年以后了。因此,眼下把它当成一个生物知识来了解一下即可,至于是否真的是医学突破,且等十年后再说。
如果一项研究已经发表在靠谱的学术期刊上,又是正规的临床研究,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相信其结论了吗?不一定。
临床研究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其试验目的各不相同。其中一到三期是在新药上市前必须完成的,而四期则是上市后才会进行的。
二期在少数患者中进行,目的在于评估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同时也会评估长期的毒副作用;
三期则是在较多患者中进行,时间也比二期更长,主要用于评估药物或疗法在较大人群中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有时也会和已上市的同类药物进行比较;
而四期则是药物上市之后才会申请的,主要用于跟踪监测药物广泛应用的效果,或者进行进一步的应用性研究(比如改进疗法、剂量等等)。
因此,一期临床试验的成功并不能说明药物或者疗法有效,二期临床试验的成功也只能说明该药物或疗法可能有效,但并不一定对大多数人管用。一期成功二期失败,或者一期二期结果都很好但倒在了三期,这样的药物并不少见。
基于这一事实,我们看待临床研究类的“医学突破”新闻,也要根据其临床试验分期来区别对待:
总结一下,一个“医学健康新发现”类的新闻,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的时候,才有可能真的是医学新发现:
如果你看到的“新发现”不符合以上任意一条,那么还是保持观望态度吧,暂且别真把它当成医学新希望。
当然,如果这个“新发现”压根就不是正规的研究——比如研究单位不是正经科研机构,或者是临床研究却没有正规注册,那基本上就可以直接否决了。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