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在马晓春主任的带领下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在全院范围内建立统一管理的重症患者临床救治体系,诊疗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先进行列。科室连续六年获复旦版《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重症医学专业排名优秀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充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斗志与民族责任感。从医30年来,他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爱岗敬业、吃苦在前,获得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认可与肯定。
2002年,马晓春教授满怀对医学的挚爱,对生命的敬畏,在缺少前辈指导和专业人员及物资支持的条件下,创立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使重症医学科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落地生根,改写了医院大型手术和新技术的开展受到制约的历史,开创了辽宁省重症医学新的学科。马晓春教授常说:“所有研究和技术革新,最终都要回归到病人。”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他带领科室陆续开展ICU临床信息化建设、床边重症超声、休克患者床旁微循环监测等一系列新技术,使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的救治水准不断提高,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临床专科。
为了推动辽宁重症医学整体的提升与发展,重症医学科分别于2005年、2011年成为辽宁省ICU医生培训基地,辽宁省重症专科护士培训临床实践基地,承担省内ICU专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米乐m6,并于2018年获准成为首批重症医学国家专科培训单位。近年来,已培训来自东北三省、内蒙古及全国各地区进修医生200余名,进修护士近500名,其中相当多的医护人员回到当地医院后均成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力量。他牵头组建中华医学会辽宁省重症医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辽宁省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主办每年一届的全国性“重症感染大会”“脓毒症论坛”等学术会议,成为引领学术前沿的品牌年会;他牵头全省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和护士长举办系列“辽宁省重症医学沙龙”,目前已经举办了43届。他牵头进行的“辽宁省重症医学巡讲”已经走过了30站,为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牵头进行的地区医疗远程会诊体系为解决基层医院临床和培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马晓春教授亲力亲为,多次带队主持全国和辽宁省危重病学继续教育学习班,开展涉及重症医学各领域的专题讲座等。这些成果都极大地带动了辽宁省重症医学事业发展,逐渐使辽宁省内重症医学的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辽宁省乃至东北的重症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科20年来,马晓春教授和他培养的重症医护团队以“团结、进取、求实米乐m6、奉献”的理念不断付出、不断奉献米乐m6,2016-2018年连续三年在重症医学专业复旦专科声誉排名中取得了全国第五、东北地区第一的佳绩!
凭借着对医学事业的一腔热忱,马晓春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几乎全年无休地奋战在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通过万余例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经验,逐步确立以脓毒症微循环及凝血功能障碍领域为研究方向。自2006年起,他带领研究生在肝素对微循环的保护与改善作用的研究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国家教委留学归国人员基金、辽宁省自然基金、辽宁省教委科研基金等科研课题20余项。马晓春作为课题负责人牵头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脓毒症相关凝血病的诊治进行深入研究,并连续3年获得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项目资助。2017年,重症医学科获得国家发改委疑难危重症诊治中心提升工程的资助,项目总资助额为1.5亿。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55篇,论文被引用1497次;参与23部重症指南编纂,参编著作十余部。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多中心肝素治疗脓毒症DIC的RCT临床研究项目更是一项有望改写脓毒症诊疗指南的国际水平的研究。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马晓春教授不惧危难、冲锋在前,充分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担当和民族责任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马晓春教授第一时间受辽宁省防疫指挥部委托,出任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负责辽宁省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工作。他参与推动新冠病毒肺炎重型标准的修订,建议对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层管理,对于重型乃至危重型病例进行集中化管理,并制定可行的转运流程。他牵头组建了辽宁省重症患者救治前线指挥部米乐m6,负责和协调全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指导救治。他还组建省内ECMO机动小组、重症应急支援梯队,集中全省的重症医学资源共同应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作为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组专家米乐m6,马晓春19次背上行囊,多次尚在返程隔离期又开启新的救治征程。
2002年至今,辽宁重症医学从无到有,历经20年发展壮大,重症医学领路人马晓春教授始终坚守在重症医学的最前沿,在每一个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最初的誓言。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