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国之重器造福民众健康、基础研究走向临床转化、人工智能辅助健康管理……学科交叉、医工融合正在为我国医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11月26日至27日,2022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85周年学术论坛在厦门举行。国内多名顶尖科学家、知名院士、全国各大医院负责人齐聚一堂,鉴知过往、围绕医学融合创新发展主题展开分享和研讨。
“我是一个研究化学和材料的人,今天给医学专家作报告,一些医学知识和想法都不成熟,不过在座的专家们一定都深有体会,学科交叉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意外的成果。”在面向医学同仁的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洪茂椿这样说道。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的洪茂椿院士近年带领团队研制出稀土荧光探针,实现了针对传染病的快速检测,由此开辟出一条稀土生物医学的科研新方向。洪茂椿院士说,基于稀土独特功能,其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希望研究出稀土离子或稀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用以开发医用材料和药物,实现疾病的精准诊疗。”
深入研究稀土元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需要大量临床试验数据。今年洪茂椿团队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成立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双方携手开展医工交叉创新合作,启动稀土元素在医学诊疗技术上的系列研究。
事实上,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已经成为汇聚多学科前沿研究的“主阵地”。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认为,拉曼光谱相关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医疗检测的精准度。如何让相关应用更高效、更便携,科学家正进行攻关。
“重离子技术用于治癌是基础研究促进科技发展、大科学装置造福民生的典范米乐m6。”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学家詹文龙介绍,与常规放疗射线相比,重离子射线治疗精准度高、疗程好。经过几代中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成为继日本、德国米乐m6、美国之后全球第四个实现重离子治疗肿瘤的国家,目前,基础研究人员正与医学专家联手,围绕重离子治癌装置迭代升级展开攻关,希望让治疗设备更加小型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
人人有健康档案,机器人辅助家庭医生上门开展服务,健康人米乐m6、慢病还是急症患者都能得到全面、系统、持续地照护……这样的场景未来有望照进国人生活。论坛上米乐m6,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介绍了北京市首个区域智慧健联体试点项目——天通苑智慧健联体。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该项目把医院、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和居民串联在一起,彼此开放业务模块,形成协作网络,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这一可复制、可持续的智慧健联体模式为实现健康中国,打造健康社区提供示范。”董家鸿介绍,2016年起,清华大学相继建立精准医学研究院和智慧医疗研究院,建立跨领域、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平台与智慧医疗创新学术链,邀请十位院士领衔六大医工结合研究中心和九大临床医学实验室,致力于智慧医疗的核心技术和先进产品研发。目前团队研发出的区域性数字健康医疗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智能辅助家庭医生、智能手提医院等系列智慧健康医疗产品都已应用于该智慧健联体建设。
以跨领域多学科融合创新推动我国智慧医疗发展,已是广泛的专家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通过提高医疗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望改善我国基层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化问题数量化,把数量化问题程序化,把程序化问题体系化,这是我们要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化提高基层医疗质量的一个思路。”
“医学上许多突破性成果都与多学科交叉密不可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占祥表示米乐m6,在该院建院85周年之际,邀请国内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材料学家、生物学家,将目光聚焦到医学发展上来,为医学人才开启了不同视角,相信多学科的前沿交叉汇集在生物医学领域将催生更多新技术、新疗法,造福更多人。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