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一年一度的十大医学进展又拉开帷幕了,回顾这一年,医学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科学家在心血管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哪些研究能入选十大年度研究呢?
1. 评选活动中,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持正常的心态参与投票。
2. 禁止任何人采用任何形式进行刷票,投票以后台实时监测的真实数据为准,恶意刷票数据将做无效处理。
3. 本次投票按照投票结果及专家评分米乐m6,评选出的“2023年度中国心血管领域的十大医学研究”。
01 Lancet:孙英贤教授团队发现非临床医师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主导的强化降压干预策略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中安全有效
近年来,降压目标已成为全球心血管及高血压领域学术争议的焦点,各国指南对降压目标值差异很大。而降压目标也是我国目前重要的临床问题。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孙英贤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报告了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CRHCP)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证实了由非临床医师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主导的强化血压干预策略在减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方面是安全有效的。这一策略可以在中国农村和其他资源匮乏地区推广,以减少与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米乐m6。本研究同时也证明了以130/80 mmHg为目标的强化降压方案可以在全人群中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
摄入过高的食盐是导致高血压、中风、心脏病、肾病和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减盐已成为全球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政策之一。研究表明,中国人群盐摄入的主要来源为家庭烹饪过程中添加的盐。然而,目前尚缺乏基于社区的随机对照研究证据来阐释针对家庭主厨的减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吴静研究员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BMJ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评估了中国家庭厨师和家庭成员的减盐干预措施的效果。
结果显示,针对家庭厨师和家庭成员的社区减盐方案在降低盐摄入量和血压方面是有效的。这种干预措施有可能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广泛应用,因为在这些国家,家庭烹饪仍然是盐摄入的主要来源。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慢性病和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3 BMJ:葛龙研究员团队发现地中海饮食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及相关死亡方面效果最优米乐m6!
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多种饮食方案,以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例如多种低肪饮食,地中海饮食,以及预防高血压的饮食(如DASH)等。有些研究表明,一些饮食方案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但对死亡率的有益影响还不确定。
来自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葛龙研究员在BMJ上发表了一项系统回顾和网络荟萃分析,旨在评估不同饮食方案在降低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疗效。
结果显示,地中海饮食和低脂饮食的计划,无论是否有体育锻炼或其他干预措施,都能降低因心血管风险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地中海饮食方案还可能降低中风风险。一般来说,其他指定的饮食方案并不优于最低限度的干预。
主要作者单位: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04 NEJM:缪中荣教授团队发现大核心梗死患者的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有明显获益(ANGEL-ASPECT研究)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标准治疗方法。目前,指导血管内治疗的影像选择标准是:“卒中发作6小时内,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6分;卒中发作6-24小时内,梗死体积小于70ml且存在影像错配或存在临床与灌注影像不匹配。”因此,在24h内筛选患者时,影像学上均排除了大梗死核心(ASPECTS6分或梗死体积≥70ml)的患者。血管内治疗是否有益于大核心梗死患者,目前仍不确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牵头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ANGEL-ASPECT研究成果发表在NEJM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霍晓川博后,共同第一作者马高亭博后,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缪中荣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王拥军教授、任泽光教授。
ANGEL-ASPECT研究由中国46家医院共同开展,在伴有大核心梗死的患者中,探索血管内治疗联合最佳药物治疗(取栓组)是否优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发病24小时内的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组的患者90天功能预后(90天mRS移位)显著优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组。虽然全部出血比率增加,但血管内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结局。ANGEL-ASPECT研究结果在国际上为大核心梗死患者的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提供了高级别循证证据,为进一步指南的改写奠定了重要基础。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05 Circulation:王建安教授团队发现二叶式主动脉瓣形成的新机制被发现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参与主动脉瓣发育和BAV形成的基因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发现。同时,具有血栓反应蛋白基序的解离素和金属蛋白酶(ADAMTS)基因家族成员已被报道能够调节心血管发育和疾病。因此,更好地了解主动脉瓣发育和BAV的分子机制将大大改善和优化BAV 的治疗策略。
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王建安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 ADAMTS 家族成员在主动脉瓣发育和 BAV 形成中的作用。
该研究在斑马鱼中进行ADAMTS基因靶向和表型筛选,对BAV患者进行靶向DNA测序,发现ADAMTS16是BAV致病基因,并在一个遗传性BAV家族中发现ADAMTS16 p. H357Q变体。另外,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内皮细胞和遗传性小鼠胚胎心脏组织进行大量RNA测序,揭示了FAK(局灶黏附激酶)信号的增强,并伴有纤维连接蛋白水平的升高。体外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内皮细胞培养和离体胚胎流出道外植体研究都证实了FAK信号的改变。
主要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中国经血管植入器械国家重点实验室
尽管已发现高体重指数(BMI)与老年人心脏传导阻滞(CCB)风险增加有关,但尚未有进一步的研究调查肥胖与普通人群心脏传导阻滞之间的关系。
来自开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吴寿岭教授团队旨在研究肥胖与 CCB(包括其亚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 Netw Open杂志上。
该研究发现,肥胖与CCB风险增加有关,其中I度房室传导阻滞(FABV)、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AVB)和左前束支传导阻滞(LAFB)的风险增加幅度更大。同时,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的风险增加幅度更大。
07Eur Heart J:胡庆华教授团队发现维生素B1补充剂焦磷酸硫胺素或可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基础病理,斑块在血管中的慢性积聚最终导致明显的狭窄,从而限制血液流动并导致严重的组织缺氧和炎症。
中国药科大学胡庆华教授团队在EHJ杂志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研究者首次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的巨噬细胞泡沫化中,嘌呤受体P2Y6R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临床常用的维生素B1补充剂焦磷酸硫胺素(TPP)具有优异的P2Y6R抑制活性,超生理剂量TPP可有效减少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策略。研究的第一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李叶红、周梦泽,苏州大学李环球,南京农业大学戴琛。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退行性主动脉重塑疾病,其特点是在没有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极高。在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过程中,位于血管中层的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发生转换。然而,负责这种表型转换以及在主动脉夹层不同疾病时间阶段的潜在病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院士/郭慧媛教授团队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宏家/姜文剑教授团队合作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项新研究,绘制了主动脉夹层进展过程中人升主动脉的细胞图谱,揭示了TNF信号可以通过抑制OXPHOS和随后的AP-1激活,来促进合成型SMC的增加。同时发现,通过靶向AP-1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从而缓解BAPN诱导的小鼠胸主动脉夹层。
09Eur Heart J:陆颖理教授团队探索不同年龄和遗传风险下房颤的风险因素
房颤的危险因素多样且复杂,多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房颤的预防工作具有挑战性米乐m6。目前研究报道了许多单个社会因素、生活方式、代谢因素和合并症都与房颤的发生发展有关米乐m6。考虑到年龄和遗传易感性是房颤的主要固定危险因素,尚不明确这些危险因素对房颤的影响是否因年龄和遗传易感性而异。因此,明确不同年龄和遗传风险人群中各种危险因素对房颤发病的贡献,对房颤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颖理/王宁荐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控制代谢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和超重肥胖,是不同年龄和遗传风险群体房颤预防策略的关键部分;通过控制代谢因素,在遗传风险低的人群里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相比高遗传风险人群也能起到更多新发房颤的预防。该研究通过更全面的房颤危险因素分析研究,将有效推动内分泌代谢学科对于房颤防治的多学科合作。
10Eur Heart J:陆瑶教授团队首次基于多维度真实世界数据阐明“癫痫心”十年风险
“癫痫心”通常仅关注围癫痫期的突发心律失常,这种心律失常往往存在自限性,缺乏对长期心律失常的风险预测和评价,也是对“癫痫心”关注不足的重要原因,癫痫与心律失常长期风险亟待阐明。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陆瑶教授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项研究论文,全面揭示了心律失常的长期风险与癫痫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首次阐明了癫痫的长期心律失常风险,对癫痫患者的远期心血管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也同时获得“癫痫心”概念提出者Richard L. Verrier教授的述评。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衰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多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展为终末期心衰,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2年病死率达40%,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医疗卫生负担。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大春课题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魏珂课题组在Circulation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确定了Jmjd4通过羟基化丙酮酸激酶Pkm2,促进其通过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途径降解,在维持心肌细胞代谢稳态中具有重要功能,并表明靶向Jmjd4和Pkm2可能具有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其他代谢功能障碍心脏病的前景。
12 Lancet子刊:陈正明教授适量饮酒会增加中国男性心血管、癌症和全因死亡风险
很多研究发现轻度至中度饮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两者之间存在J型或U型的关联。然而,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期刊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了一项超50万中国人的大型研究数据分析,发现适量饮酒对健康无益,彻底击碎了人们关于“小酌更健康”的幻想。
总之,与传统观察分析中的J型或U型关联不同,没有遗传证据表明适量饮酒对中国男性的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简单来说,中国男性饮酒会一致性地增加全因死亡风险,以及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和肝病的死亡风险。
主要作者单位: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人口卫生部临床试验服务组和流行病学研究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3 Lancet子刊:李卫教授团队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19%有关(中国PURE研究)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医疗资源、包括预防性药物,他们也更可能在休闲时间活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卫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发表了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PURE)中国研究的数据,发现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无学历或低学历、非技术工种、贫穷家庭),全因死亡风险增加65%,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19%。在三种因素中,教育具有最大的平均边际效应。
比起高盐,高糖更具有“隐蔽性”,但糖的危害无处不在。大量研究发现,糖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的危险因素。正因为糖存在诸多坏处,世界卫生组织等组织机构都建议,应将糖的消费量减少到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
由四川华西医院柳良仁教授研究团队,在BMJ杂志上发表一项重磅研究成果,结果发现,膳食糖摄入与18种内分泌/代谢结局、10种心血管结局、7种癌症结局和10种其他结局(神经精神、牙科、肝脏、骨科和过敏性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有害关联。
基于这项研究,他们建议将每天膳食糖摄入量应减少到25克以下(约6茶匙),并将含糖饮料的消费量限制在每周1份(约200-355毫升)以下,以减少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15 Eur Heart J :沈迎教授团队揭示Vasotatin-2与糖尿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及保护作用
先前研究发现血管抑素2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且其在患者血清中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性呈负相关。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中血管抑素2的含量低于非糖尿病人群,但是血管抑素2与糖尿病CCV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沈迎教授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血管抑素2的含量与CCV存在相关性,且可促进小鼠后肢缺血模型和心肌梗死模型中血管新生和动脉生成。
在临床转化意义方面,给予外源性或增加体内血管抑素2的表达和局部组织中血管抑素2浓度的升高均是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减少缺血性心肌病不良预后的有效措施。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